靜默無聲的大地,乘載了最無限包容的愛
淨零排放的關鍵可能,就在於土壤之間
—-
轉載環境資訊中心記者報導》在全球五大碳庫當中,由地表上動植物、森林所組成的「生物碳庫」碳貯量最少,僅約620Pg(1Pg為10億噸);地表下的「土壤碳庫」碳貯量則高達2500Pg。
台大農化系教授、土壤博物館主持人許正一受訪指出,即便是林木透過光合作用固定下來的碳,也都有將近60%進入到土壤中。換言之,土壤的碳貯量遠大於生物與大氣的總和。
—-
台灣的耕作條件、作物種被與歐美溫帶國家有很大的不同,如何利用再生農法的原則,因地制宜地調整不同地區、作物的耕作方式,需投入更多研究及試驗。
面對台灣農業的土壤碳匯前景,農委會企劃處處長莊老達表示,農試所及各試驗改良單位已陸續試驗能增加土壤碳匯的栽培模式,例如近年來農委會鼓勵農民不要燒稻草,改用稻草分解菌,讓殘株能在兩週左右分解、回歸土壤。
此外,政府也補助農田適度休耕,同時搭配綠肥種植與草生栽培,幫助有機、慣行農民使用利用畜禽糞尿、菇類太空包等農業剩餘資材所做成的有機肥料,不僅能增加土壤有機碳,也能落實循環經濟。
新聞全文》https://e-info.org.tw/node/232038
—-
支持環境永續,支持永續農業
讓我們做出的每一筆消費,都在與環境共好